您现在的位置: 老拨云堂首页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中药材战略储备,向左还是向右?
行业资讯
中药材战略储备,向左还是向右?
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作者:Administrator 点击:2646次 日期:2011-08-09


    中药材战略储备并非新生事物,在计划经济时期,曾是国内中药材三级采购供销体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药材公司牵头下,国内几个大型战备仓库及各级药材公司发

挥了行业“储水池”作用,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逐步消失

虽然时过境迁,但在当前中药材价格和供应濒临失控的特殊时期,重提中药材大宗品

种战略储备政策仍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只是参与各方务必要对该政策将面临的现实挑

战保持足够认识,既要警惕重返计划经济老路,又要防止救市效果适得其反,成为部分

群体、企业不公平竞争的工具。

    中药材战略储备,向左还是向右?实在是大问题!

    一、 计划与市场之间的矛盾 市场经济已经被充分证明了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最有效

手段,当前中药材产业出现的困局并非市场经济惹的祸,相反正是因为市场经济发展不

成熟,产需双方对接不畅,价格无法准确反映供求关系所致。战略储备手段稍有不慎,

就有可能将实施初衷推向反面,使问题更为复杂化。例如,当前金银花、山药、板蓝根

等大宗药材品种正处于价格高位回调期,产区生产也已开始调整。贸然大批量进行战略

储备极有可能刺激这些品种价格再次反弹,从而误导生产方盲目扩大种植面积,人为造

成中药材价格运行周期混乱。

    二、 战略储备由谁实施 据笔者判断,当前,单由某一家国企牵头实施战略储备的

旧模式已不现实。极有可能是国家进行补贴,由多个大型中药企业或仓储基地分别对部

分药材品种进行储备。这种模式对储备企业本身的原料供应可能会有一定保障,但无法

从根本上解决整个产业的原料供给困境。原因首先是企业之间原料成本竞争早已“白热

化”,手握原料储备的企业无疑在竞争中已占得先机,这个政策是否会成为部分企业不

公平竞争的工具?其次,当前中药材生产经营也已经 “白热化”,各级生产商、采购

商、经营户早已结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网络广、动手快。战略储备还没建起来,价格

早被就可能被抬上天,最终导致中药材价格“双轨制”的出现,造成市场混乱(即战略

储备价格与市场价格背道而驰,这在价格双轨制期间曾经多次出现);甚至不排除个别

储备企业与供应商达成某种默契,联手抬高采购价格可能。

    三、 战略储备如何实施 中药材不是粮食,国家对粮食的战略储备又仅限于水稻、

小麦等几个品种。而中药材品种众多且不可互换,真正要进行战略储备知易而行难。特

别是在中药材现代生产流通体系尚未完善之前,一旦开始实施,则从统筹规划、信息共

享、产品轮库的管理到仓储条件、检验检测等硬件建设,甚至还有过期药材处理等一系

列问题等都将随之产生。哪个环节处理不好都有可能“后患无穷”,计划经济后期,中

药材行业留下的类似“烂摊子”还算少吗?

    所以说,中药材战略储备如果不跳出传统思维,盲目一刀切对大宗中药材品种建立

战略储备,极有可能事倍而功半甚至无功而返。笔者赞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顺应生产关

系去解决问题——也就是,与其将问题复杂化,还不如直接建立基本用药目录中药材品

种生产扶持保护政策,来替代传统意义战略储备。这种政策在国外的农副产品生产中早

已推行,例如日本长期对本国水稻生产的保护性补贴等。对中药材行业来说,如果在

2007年时就对陷入困境的干姜、太子参、桔梗等品种进行保护性扶持,也不至于这些品

种在2009年以后报复性飞升。就当前而言,对即将烂市的板蓝根、金银花等,都可考虑

制定保护性价格;或直接选择在低位入手,进行保护性收购,从而确保生产发展维持在

一定水平,防止这类中药材再次陷入“多了砍,少了赶”历史怪圈。这些低位储备品种

又将为后期平抑市场价格发挥作用,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当然,保护政策的实施,还应与中药材产业监测预警系统、中药材仓储物流、大宗

品种交易中心等现代服务业平台时时对接,形成体系,才可发挥政策和扶持资金的最大

功效。

打印
点击关闭
上一篇: 行政管理工作沟通与交流
下一篇: 提高标准 规范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