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受市场供求波动和异常气候冲击,中药材种植受到严重影响,引致中药
材价格时而飞涨、时而暴跌。而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旱灾再次给中药材价格增加
压力。
旱灾导致中药涨价
近日,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发布了《2011年5月市场价格同去年同期比较
监测报告》。报告显示,该中心所监测的包括中药材常用的大宗品种在内的537个药材
品种中,与去年同期相比5月份升价的药材品种371个,占总量约69%。
由于中药材的道地性与气候、土壤等密切相关,许多中药材的种植区域性非常明显
,这在很大程度上又限制了其产量的增长。
“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中药资源短缺是难免的。”中国中药协会秘书长王桂华表
示,去年全国中药产业产值3170多亿元,增长29.5%,利润300亿元,增长33%,增长和
发展态势很好,是战略性的产业。但中药资源、质量的挑战,是目前整个行业面临的瓶
颈问题。
下游企业布局应对
由于中成药零售价属政府定价范围,企业不能自行调整,因此中药材虽价格普涨,
但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中成药涨幅并不显着,中药材价格上涨给产业链下游增加的生产成
本只能靠企业内部消化。受年初以来中药材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大部分中药企业一季报
业绩低于预期,毛利率普遍降低。
昨日,国内最大的中成药制造商广药集团联合中国中药协会、重庆中药研究院、中
药材天地网、云南省气象局等多家单位在云南昆明召开“实施中药资源发展战略,保证
国家基本药物供应”———首届“气候·市场·中药资源发展”多学科高峰论坛。
此次论坛上,广药集团宣布成立“三七川贝市场气候监测一体化平台”,为集团旗
下两大基本药物品种白云山复方丹参片和潘高寿蛇胆川贝系列大规模供应基本药物进行
质量和数量上的准备。此外,广药还表示,未来集团旗下另外七大品种基本药物如白云
山板蓝根颗粒、中一消渴丸、王老吉保济丸等也将相继进入监测平台。
据了解,此次进入监测平台的白云山复方丹参片和潘高寿蛇胆川贝系列都是国家基
本药物品种,而基本药物一旦在全国推广应用,原材料供应将面临极大的压力。
文山三七研究院院长崔秀明介绍,通过新建立的监测平台,企业可以及时对异常气
候采取应对措施,尽量减少极端天气对药材种植的影响。“比如监测到极寒天气时,就
可以指导药农将种植的海拔往下移。”
潘高寿蛇胆川贝枇杷膏、蛇胆川贝液等蛇胆川贝系列产品则是潘高寿的拳头产品,
其主要原料川贝同样面临紧缺问题。2007年,太白贝母作为川贝母的优良品种进入2010
版《中国药典》。此后,潘高寿在太白贝母的道地产区———大巴山大力发展太白贝母
GAP种植。
“潘高寿建立全国最大的优质川贝母(太白贝母)GAP基地,可以形成原材料价格、
中成药产量的良性互动。”潘高寿董事长、总经理魏大华表示,这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濒
危贵重药材川贝母的药用资源紧缺问题,和因资源紧缺而导致的药价上涨问题,保证药
品供应质量,保证国家基本药物供应,让老百姓远离高价药。
国都证券分析指出,在中药材价格上涨的趋势下,中药产业链上游企业将显著受益
,而产业链完善,掌握上下游资源的中药企业也可能有较好表现。
崔秀明则认为,由于药企直接投资上游成本和风险都很高,未来类似广药这种新型
订单农业或许更合适中药材产业,“但是企业要做好人员派遣和技术支持,以及进入中
药材粗加工这个环节,否则难以控制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