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老拨云堂首页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中药材产业遭遇“源头之困”
行业资讯
中药材产业遭遇“源头之困”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Administrator 点击:2418次 日期:2011-05-16


    随着中药产业快速发展,我国一些中药材产区野生资源开采出现“透支”,部分物

种濒临消亡。虽然相关部门加大人工种养研究力度,但仍处于“家庭作坊”的种植模式

,中药产业发展遭遇“源头之困”。

    陷“怪圈”

    近年来,由于医疗、保健等方面中药材需求量猛增,一些野生中药材资源特别是名

贵物种陷入开采的恶性循环,越采越少,越贵越采。

    野生中药材重楼有治疗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等功效。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

教师尹鸿翔等人对重楼资源进行调查发现,不仅主产区昆明西山已很难找到这一物种,

连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靠近农耕区的山林中重楼也被采挖一空。大量采挖导致资源枯竭

,价格上涨。

    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杨生超说,重楼生长周期至少十年。十年前,市场上的重楼多

有拳头般大小,现在基本还未长成型就被采出,价格从上世纪末的每公斤几元涨到每公

斤200多元。

    野生资源减少还引发人工种植品种退化。在云南文山,药农普遍反映,已经二三十

年没有见过真正的野生三七。文山苗乡三七有限公司为进行杂交育苗处寻找野生三七植

株,但始终没有找到。总经理余育奇对此不无担忧:“三七种苗退化导致抗病能力差、

产量低。”

    统计显示,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至

70%。贵州省科技厅中药办主任项志宏说:“在贵州,一些原来资源较为丰富的物种

现面临危险,像野生石斛、天麻、山慈菇、白及等药材极难采集,穿山甲等药用动物更

难寻觅。”

    藏隐患

    为保证中药材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我国启动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以下简称GA

P)。虽然许多地方建立了中药材GAP基地,但整个中药材种植仍然处于“家庭种养

”阶段。受劳动力短缺、生产观念等因素影响,滥用化肥、农药等现象屡见不鲜。

    河北省安国市是我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安国药业发展局局长杨青说:“

从源头看,中药材种植处于‘大规模小群体’状态,种子质量无法保障,种植过程难保

规范和科学。”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绿色中药办公室统计,我国被进口国拒之门外的中药产

品中60%以上是倒在“绿色壁垒”下。河北安国美威中药材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彦军说

:“去年我公司从宁夏购入50吨枸杞,计划出口德国,没想到只有2吨枸杞通过相关

部门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检测。”

    把好关

    中药材种养被称为中药产业“第一车间”。针对过度开采和人工种养存在的问题,

广州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王焕魁建议,启动新一轮中药资源普查,建立全国中药资源监

测系统,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同时加强对药材原产地的保护。

    王焕魁认为,应建立野生资源濒危预警机制,加强中药材新品种培育及珍稀濒危中

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

    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彭宇行介绍,四川省近年来开展川贝母等野生药材人工种植研究

,目前人工栽培川贝母品种已进入2010版药典,种植基地于2010年9月通过G

AP现场认证检查,这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和野生变家种方面具有示范意义。

    虽然部分中药企业参与了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种植基地建设,但规模大多小而散。贵

州省科技厅中药办主任项志宏说:“贵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4万亩,但按标准化规

范化管理种植的基地仅18万余亩。”他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给予中药制药企

业和农户相关补贴,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

    相关人员还建议加强品种选育和病虫害防治等基础研究。余育奇说:“解决农药残

留、重金属超标,不仅要提倡用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用有机肥代替化肥,还应加大

对品种改良和病虫害防治的项目支持。”

打印
点击关闭
上一篇: 公司在昆召开“流程推进专题会议”
下一篇: 公司管理板块召开5月月度办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