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于明德透露,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以及相关两
大配套政策规划即将公布。知情人士透露,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产业规模稳步
增长,工业总产值目标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3万亿
元,这为医药生物股的业绩提升奠定了基础。
12只个股逆市吸筹过亿元
据《证券日报》市场研究中心最新统计,医药生物板块(申万一级)昨日收报
4597.36点,下跌1.48%,跑赢上证指数0.03个百分点,成交量达8649208手,成交额达
1519675万元,该板块165只个股的流通股加权平均价为19.89元,较全部A股平均价
10.44元高 90.52%。
从估值来看,以4月25日最新收盘价计算,医药行业整体预测市盈率(2011年)为
28.22倍,行业市盈率(TTM,整体法,剔除负值)为 41.5倍,略低于历史平均(43.9
倍),在2008年11月份达到最低的18.3倍,2000年12月高点为81.1倍,2007年9月为
64.1 倍。从历史水平看,目前的估值水平略低于历史平均水平。从与A股的溢价率看,
医药股的溢价率接近历史高位,目前医药行业相对A股的溢价率为 117.25%,历史的平
均溢价率为45.3%,最高的溢价率为148%。医药股在低估值的时候(2006年初以及2008
年10月,都是大盘估值的低谷。
中信证券认为,今年以来,医药涨幅是最差的行业之一,医药行业的估值水平略低
于历史平均水平。目前的情形医药股该更乐观些:医药股估值并不贵,行业业绩增长去
年接近30%水平,今年即使受到药品降价、成本上升影响,但是利润增速依然有望维持
在约25%。医药行业有望从目前的27倍市盈率,提升至年底的35-40倍市盈率,预期收益
率25-40%。
具体个股估值来看,医药生物股中,动态市盈率低于25倍的个股11只,这些个股分
别为:*ST北生(1.51倍)、浙江医药(13.76倍)、中珠控股(18.22倍)、ST国药
(18.65倍)、健康元(19.33倍)、新和成(20.11倍)、哈药股份(21.64倍)、西南
合成(23.56倍)、山东药玻(23.69倍)、丽珠集团(24.38倍)、华润三九(24.57倍
)。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昨日大盘和医药生物股均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跌,但主力资金仍
然选择了53只医药生物股进行吸筹。昨日主力资金净流入超过500 万元的医药股有12只
,合计主力资金净流入14140.32万元,这些个股分别为:羚锐制药(2296.72万元)、
康缘药业(2259.78万元)、东阿阿胶(1565.32万元)、广济药业(1411.05万元)、
康美药业(1290.66万元)、仁和药业(936.20万元)、双鹭药业(896.88万元)、人
福医药(891.84万元)、升华拜克(778.94万元)、天士力(641.97万元)、华东医药
(585.66万元)、海正药业(585.32万元)。
主力资金净流入超过500万元的医药股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一季度已被机构投
资者持有,除广济药业和羚锐制药等少数未公布一季报公司外,机构持股数最少的华东
医药,一季度未机构持股数也达到2925.16万股,而机构持股数在2万股以上的有4家之
多,分别是:海正药业(33824.48万股)、康美药业(32981.83万股)、天士力
(31975.92万股)、东阿阿胶(29982.93万股)。
三驾马车拉动“黄金十年”
中国医药制造业近十年平均复合增速不仅快于全球医药行业增长率,而且快于中国
经济GDP增速。1999年-2010年医药工业收入复合年均增长率21.5%,利润总额复合年均
增长率25.8%,行业毛利率保持平稳,利润总额率逐渐提高。IMS预计,中国医药行业地
位将不断提高,至2011年将上升全球第3位,生物医药的发展前景被业界广泛看好。
2010年-2020年,庞大的人口基数、城镇化和老龄化拉动医药消费内生性需求,同
时医疗保险覆盖率和人民收入水平双重提升,依然是被压抑的医疗需求持续释放的动力
。医药行业稳定增长的态势确定无疑,这为2011年医药行业的投资策略奠定主基调。
医疗需求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具有显著的刚性。中国13亿之大的人口基数、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老龄化加剧,都会拉动人民对医疗需求的加速增长。与此同时
,国家医保支付比例及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使支付能力得到保障。医疗需求和支付能力的
双重提升拉动医药工业高速增长。
中信建投的分析师表示,受老龄化人口比重增加、消费升级和医保投入加大这三驾
马车拉动,我国的药品市场将以20%的速度增长,并将在2019年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市
场。近年医疗事业的发展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在卫生投入的绝对金额方面,医改三
年财政投入远远超出当初承诺的8500亿。从卫生投入的结构来看,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
支出比重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也逐步提高。在政策制定层面,筹资
水平逐年提高;在政策执行层面,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加大医疗卫生专项资金的分担力
度,保证了医保投入目标更好实现。
基药招标、降价冲击医药股
医药行业未来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确定无疑,但医药行业历来都是政策市,目前行
业仍面临来自政策的两点利空。一为“安徽模式”招标在全国推广具有不确定性,二为
以抗生素和循环系统药品最高零售价政策出台为序幕的新一轮降价。来自政策的不确定
性一定程度上提高医药板块的投资风险,影响了投资者对医药行业的投资情绪。
医改元年首先启动的就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而作为基本药物制度的核心部分,基
药目录和基药的招标与配送制度牵动着不少投资者的神经。在经过多个地区的多种基药
模式的试点之后,中央最终选定安徽的基药招标模式在全国推广。
市场人士表示,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安徽省的基药招标不再是虚晃一枪,安徽省
的基药招标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双信封”,一个是“带量招标”。双信封使招标价格
大幅下降。本来价格的下降可以通过“单一货源承诺制”得到解决但由于补助问题基层
医疗机构的处方动力不足,使得“薄利”不能对应“多销”,而带量招标就意味着下降
了的药价要对应相应的量,在基层医疗市场这次是狼真的来了。
3月7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降低部分抗生素和循环系统用药类药品最高零售价的政
策,从3月28日起执行。从降价品种上看,首先“挨刀”的是抗生素和心血管用药两大
用药领域,专科药和中药最高零售价目前还没有调整;从降幅来看,调整后药品平均降
价幅度约为21%。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个数字显著低于市场之前30%-40%的预期,纵比历次降价处
于中等水平;从对上市公司影响程度上看,对于非单独定价的药品,最高零售价比招标
价高很多,此次降价带来的影响不大,需要更多去关注各省招标价格;对于单独定价药
品,此类药品通常是企业盈利的主要品种,降价对上市公司会产生影响,但整体降幅较
小。
转换思路找寻机会
中信证券在近日行业报告中给予医药行业“强于大市”的投资评级。认为目前行业
估值合理,鉴于行业增长的确定性,预言到年底医药行业估值有望提升,预期收益率
25%—40%。
中信建投认为,应转换思路4个方面寻找行业投资机会。
1、对于医改的投入不会减少,医药行业的总收入也将持续增长;避开政策影响较
大的基药市场,关注医药行业的其他领域。如投资基层医疗拉动的低端医械,公共卫生
投入推动的疫苗行业,以及公立医院改革支持的医疗服务行业。
其中,从各级医疗机构设备选配的目录可以看出,48亿的增量市场与上市公司相关
的有X线机、消毒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妇科治疗仪、B型超声波诊断仪、除颤仪、呼
吸机、骨科牵引床、手术器械等,相关上市公司有万东医疗、新华医疗、科华生物、鱼
跃医疗等。
另外,新产品的推出是疫苗行业增长的另一动力,我国在临床阶段的疫苗有93种,
企业研发的将助推行业高速发展。相关上市公司有沃森生物、华兰生物、长春高新和智
飞生物等。
2、在制药行业内,关注那些拥有独家品种或规格的企业,相关上市公司有天士力
、云南白药、中恒集团、昆明制药、红日药业等;此外创新能力较强的公司也将有较好
表现,相关上市公司有海正药业、誉衡药业、天士力等。市场定价的品种降价风险小甚
至具有提价可能,相关上市公司有红日药业、同仁堂、东阿阿胶等。
3、在原料药领域,制剂和原料药出口都将继续蓬勃发展,海正药业通过首仿药出
口欧洲,走在了原料药企业的前列;华海药业升级之路稍落后海正,主导品种沙坦类专
利到期也将推动公司高速发展。
4、医改将促进医疗流通行业整合,整合是医药流通行业今后的热点,中国医药的
大股东通用技术集团也正在走扩张整合的道路,其控股的中国医药由于涉及同业竞争而
无法进行再融资,使公司发展有了制约瓶颈。为了解决此问题,将集团同类资产注入上
市公司将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作为通用技术集团在A股的融资平台,中国医药值得
关注。